堅持創新為魂,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,加快國家創新型縣建設。
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平。持續加強科技創新投入,力爭全社會R&D經費投入增長10%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高水平建設碳化硅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個自治區級創新平臺,加快實施枸杞原漿自動化生產線等7個技改項目,力爭2個優勢集群入圍自治區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。持續開展強鏈補鏈專項行動,深化企業與高校產學研合作,圍繞“雙百科技支撐行動”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10個,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%以上,培育“專精特新”“小巨人”和科技型中小企業40家以上,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韌性。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,培育自治區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3家。
高層次引育創新人才。大力推進“才聚寧夏1134行動”和“十萬大學生留銀川專項行動”,緊盯重點項目、核心技術攻關開展“揭榜掛帥”,精準招引人才300名以上,選派科技特派員10名。健全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,分層分類實施高精尖缺人才、學術技術帶頭人、青年大學生培養工程,力爭入選區、市人才工程人員30名以上。實時更新人才政策,全方位做好各類人才落戶安居、子女入學、醫療保障等各項服務措施,解決人才創新創業后顧之憂。
辦好人民滿意教育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培育1所區級、2所市級德育示范學校,構建“三全”育人格局。力促二十二幼、二十三幼投入使用,新增幼兒學位900個,爭創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。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全面完成賀蘭七中、十一小建設,新增學位2880個。堅持高中多樣化發展,深入推進“三新”改革,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,增加學位供給300人。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,推動寧夏軌道交通高級技工學校等項目建設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,推進“互聯網+教育”發展,深化與華中師范大學教學合作,實施名校長、名師培養工程,做好城鄉教師“輪崗交流”工作,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