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成富的手機叮咚一聲——又是一筆奶牛托管分紅到賬了。作為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的移民之一,已經連續十二年收到這樣的“到賬問候”。
“這牛啊,雖然不在自家圈里養,但比自家養得還貼心。”老馬笑著掏出手機,屏幕上清晰顯示著十年來的收款記錄,“你看,從2013年開始,每年的養牛款都一分不少地全部到賬。”
在欣榮村,像老馬這樣擁有“奶牛銀行”賬戶的村民有1817戶。十年來,這些“看不見的牛”已經為村民們帶來了超過4700萬元的收益。
寧夏北方乳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奶牛托管養殖方之一,積極響應政府號召,堅定落實企業社會責任,與欣榮村972戶村民合作開展托管養殖奶牛項目,自2013年起至今,村民通過奶牛托管獲得收益累計達到3000余萬元。
“我們公司采取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模式,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自建飼草基地,累計流轉洪廣鎮、常信鄉的土地3000余畝,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240萬元。”北方乳業欣榮奶牛場負責人唐立和表示:“牧場每年在賀蘭縣收購全株玉米青貯2000噸,采購金額120萬元,收購玉米籽粒1000噸以上,采購金額達240萬元,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。”
欣榮村人沒有止步于“收租”。在奶牛托管項目穩定后,欣榮村開始探索更多的致富路子。
走進村里的欣榮村小番茄種植基地,47棟橋式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在這里,60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。“早上送完孩子就來大棚,一天能掙100多塊,還不耽誤照顧家。”正在采摘西紅柿的村民說。近年來,欣榮村先后籌建標準日光溫室大棚424座,通過“村集體+企業+農戶”的種植模式,引導百余戶村民參與小番茄、黃瓜等特色果蔬種植,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至20萬元。
在欣榮和食用菌公司的車間里,51戶移民家庭通過種植食用菌實現了脫貧。“以前想都不敢想,摘蘑菇也能拿到三千多四千塊錢。”正在分揀菌棒的王冬花笑著說。不僅如此,欣榮村還通過村集體入股、合作社經營等方式,充分發揮企業聯農帶農作用,建立“村集體+企業+農戶”的利益聯結機制,有效吸納欣榮村150戶建檔立卡戶就業務工,助力脫貧。帶動周邊50戶農民就近務工,累計發放工資及分紅款300余萬元。
盡管政策幫扶力度很大,但欣榮村人深知:好日子既要靠政策,更要靠雙手。“光靠補貼哪行?”老馬說著,拍了拍身上的泥土,“政府給的是底氣和保障,真正的幸福生活還得自己奮斗。”
這種“政策兜底+自我奮斗”的精神,已經成為欣榮村的共同信念。現在,欣榮村的許多村民既有穩定的轉移性收入,又通過務工獲得一份生活收入。
旭日高升,欣榮村的溫棚里早已忙碌了起來。菌菇大棚里,工人們正在收獲菌菇;蔬菜大棚里,西紅柿正陸續被采摘裝箱;而遠處的奶牛養殖基地里,那些“屬于”村民的奶牛正在悠閑地吃著青貯飼料。十二年間,一頭頭“看不見的牛”變成了看得見的幸福生活;十二年間,一個依靠政策幫扶的移民村,成長為了產業多元、活力迸發的富裕村,一條村企攜手、互促共贏的大道,正在這片土地上越走越寬。